编者按: 2024年8月17日,“画意初心 墨韵乡愁——苏高宇作品展”开幕式在湖南博物院举办。开幕式以后,作者采访了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传席。陈先生从艺术特点、文化传承与融合、师承关系与艺术脉络等方面对苏高宇的大写意花鸟画进行了学术梳理与评价,也对大写意中国画的发展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修养与敬畏 ——陈传席谈苏高宇绘画
文|蒋蒲英
蒋蒲英: 非常高兴在这里采访您。我看了您评论苏高宇的文章,说他路子正、有生气、修养全面。看了今天的画展,您有哪些新的感受?
陈传席: 首先对他的画展开幕表示祝贺!湖南是工笔画大省,画写意的人少一点。苏高宇是一个很优秀、很出色的写意画家。他的画最大的特点是传统功力深厚,这一点很不容易。现在很多人不懂传统,线条的质量、赋色的讲究、意境的营造,看不到传统的影子,这就是一个大问题。近年来,文化的多元化对美术界的影响很大,中国画也受到现代派、印象派等思潮的影响,各种所谓的创新五花八门,但真正能认认真真搞传统的画家却非常少。中国画有上千年的沉淀,延续到现在,已经非常了不得了。苏高宇的传统功力深厚,得益于他心无旁骛地在传统上下功夫,功底就越来越深厚。这是他的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传统文化的修养很全面。如果一个人画中国画,只在画画上琢磨,肯定画不好,需要在各方面都下足功夫。苏高宇的诗词、古典文学、题字都不错,书法也好。他不仅诗书画都行,对传统文化研究也很深入,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心存敬畏,这是保证他的中国画能达到一个相当高度的最基础的东西,也是他的中国画不流俗、有格调的保障。中国画、中国传统文化就有这个魅力,只要传统的功力深,能力全面,其他的交给时代,时代会滋养画家、培养情怀,作品就会笔意铿锵,墨韵充盈,文气氤氲,自然格调就高,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有个性。
展开剩余82%蒋蒲英: 中国画的创新发展是美术界很关注而且一直在讨论的话题,您认为中国画应该怎样创新?
陈传席: 中国画无须刻意地为创新而创新,创新一定要在创作实践中,在尊重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一些小的尝试和突破积累起来,跬步千里,小流江海,才能完成有意义的创新。著名书法家、画家林散之活到92岁,他91岁还在临摹。黄宾虹也是临摹了一辈子。临摹就是对经典和传统的致敬,当你在临摹经典时,从不像到像,突然间有了呈现个性的能力时,你的画就有了新意。
苏高宇 《傲霜枝》 35cm×58cm 2021年
现在很多人没弄懂传统,赶紧想几个“歪点子”,也能弄出点新意,但这种所谓创新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背道而驰,看着就不行。对于中国画而言,有些新东西不一定就是好的,中国画是非常成熟的艺术门类,由内而外呈现的文人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前段时间,我发表一个观点:当一种艺术形式各方面的呈现都达到最完美的程度,创新一定要慎重。很多人赞成。不仅是艺术,你看西服,两百多年了,一直是那个样子,时不时也搞创新,有的搞两排扣子,有的搞四个口袋;衬衣的改变也有,布料更是变化大,但基本的元素一直没有变。我估计再过两百年仍不会变,因为它达到最完美的形式了。比如中国的格律诗、词,已经有相当完美的形式了,就是达到最高峰了,再朝前走就是继承和发扬的问题了。因此,中国画的创新也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画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观照,对中国文化精神由内而外的阐发。正如徐复观所言:“中国文化的主流,是人间的性格,是现世的性格。”
蒋蒲英: 苏高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传席: 他对传统理解得深刻,也很独到,特别是用笔,一般人达不到。他对历代的中国画传统都有研究。他临写扬州八怪的书画,特别是对郑板桥的诗文颇有心得,临摹了大量宋元古画。他对“山水起于玄,花鸟通于禅”有着自己的见解,也写了不少文章,提出自己的观点。他有灵气和悟性,他的创新在于不落入某一家某一派,没有固定的笔墨程式,风骨气韵很正,但用笔很奇,形式服从于内容,或雄强或清雅,或豪放或质朴,呈现动静相宜、古今相适的整体美。他的画个性突出,呈现出一种整体的状态的新意与灵动。
蒋蒲英: “整体的状态的新意与灵动”,这个评价很到位。您认为苏高宇的画,传统因素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苏高宇的成功可以复制吗?
陈传席: 看他的画,我想起明末清初的画僧担当。担当是相当了不起的大画家,有人把他与石涛、八大山人、渐江、髡残并列为“五画僧”,实际上他的格调不比其他四人低,当然各有特点。担当开始学董其昌,后来的面貌却一点不像董其昌。他主要学董其昌的用笔,学成之后,他的个性也发挥出来,有自己的思想,注重将内心的感悟一一画出来,韵味格调就不一样了。因此,一个画家的成功,还是要看你的修养,看你的个性,还有时代性对画家的影响,这三个因素联合作用之后呈现的整体状态,是评价一个画家的标准。苏高宇呢,我觉得他应该在传统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他现在还不到60岁,很年轻,70岁能有自己的明显的风格就很好了。至于苏高宇的成功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我认为只要社会重视大写意花鸟画,有更多优秀的花鸟画作品和画家“被看见”,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我们就可以看到有更多像苏高宇这样的花鸟画大家出现。
苏高宇 《简笔紫藤》 34.5cm×137cm 2024年
蒋蒲英: 个性、修养、时代性是影响一个画家最基本的因素,您觉得苏高宇的画现阶段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陈传席: 苏高宇的艺术特点可用“清雅”与“哲思”的融合来概括。首先,他的“清气”源于湘西山水与文化的滋养。湘西的青山绿水、巫傩文化赋予他天然的灵性与野逸之气,这在题材选择中尤为明显:他画荷花不落“出淤泥而不染”的窠臼,反题“脚下全是淤泥,到哪儿去不染”,既颠覆传统诗意,又暗含对乡土的深情。其次,他的艺术语言融合了文人画的诗书传统与现代生命意识。他以简练的笔墨表现梅兰竹菊,看似传统,却通过枯藤、残荷等意象传递对生命兴衰的思考。例如,他画松树强调“松是男人,男人老了见秃,松树古时露骨”,将物象升华为对时间与存在的哲学追问。再次,他的大写意“大”在格局。他引入荔枝、春笋等新题材,以“涉笔成趣”的写意手法展现鲜活的生活意趣,既坚守传统笔墨精神,又赋予题材现代生命力。
蒋蒲英: 伴随着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结果的公布,对大写意花鸟画入国展难的讨论很是热烈。为什么国展里面大写意画入展的少?是大写意评价的标准很难把握,还是本身这个标准还不够明确,抑或目前的评委不具备评判的能力?
苏高宇 《案头瓶梅》 50cm×32cm 2021年
陈传席: 这个问题问得好。一方面,目前的实际情况就是评委对写意不是太了解,他既没有学,也没有画。打一个比方,如果黄宾虹、齐白石等投稿参加国展,肯定第一轮就被淘汰了。另一方面,目前画写意的人,普遍水平不高,因为现在大学美术教育没有专业写意画教学内容。我们的美术教师,甚至中国画教师不太懂传统。其实,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有人发现了这个问题,例如主张改良中国画的徐悲鸿,他觉得中国传统绘画岌岌可危,才在1928年聘请齐白石担任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教授中国画。老一辈革命家考虑到要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求各个大学的美术院(系)开展传统中国画系统教育,后来一调查,大学老师都是学西方绘画的,根本担负不起传承中国画传统的责任。当时的领导向内行请教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调研的结果就是成立画院。最先成立北京中国画院(今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江苏省国画院,后来成立了中国画研究院(今中国国家画院),这些画院就是专门研究中国画的,目的是重新建立一个独立于美术高等教育之外的,中国传统绘画的培养、传承、研究体系,带一批人出来,等这一批人精通中国传统绘画以后再充实到大学里去,把中国传统绘画的香火延续下来。他们的想法是很好的,但是现在各地画院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研究、传承的作用发挥得并不尽如人意。而高校也没有完整地构建起中国传统绘画教学传承的体系,中国传统绘画的传承就有了大问题。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成立或恢复了大批画院,为我们这个民族保留了一大批中国传统绘画的火种。这就是说从教育、能力、环境等各方面,造成了整个大写意中国画传统体系的缺失。但凡经过美术高等院校的教育,从画素描、画石膏像开始美术训练的画家,最后他画不好写意中国画。要画大写意就更难。只有从民间的、从各地画院走出来的画家,才有可能传承好中国画。苏高宇恰好没有接受美术高等教育,他的师承也是最传统的。
蒋蒲英: 苏高宇的艺术师承脉络如何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陈传席: 他的师承有三条主线:一是大写意花鸟的文脉传承。他早年不断地拜师学艺,从湘西到长沙、到北京,对传统写意语言的理解不断深化,形成了他独特的大写意中国画语言。二是明清文人画的研习。他推崇徐渭的恣肆、八大山人的孤傲,更从历代大写意绘画题画诗中汲取文学养分。如他画竹题“独立山巅气自雄”,借物抒怀,延续文人画托物言志的传统。三是书法与诗文的根基。他在湖南乡间不断拜师学艺,这其中不乏中国传统文化的洪钟大儒。他的书法以颜真卿为底子,融碑帖之长,书法线条的力度与节奏直接转化为绘画的骨气。其题画诗兼具古典格律与现代哲思,如“花开在眼中,影子落在心里”,赋予传统题材当代情感。
蒋蒲英: 在当代艺术语境下,苏高宇的大写意花鸟画是如何体现“现代性”的?
苏高宇《铁石身》138cm×34cm 2012年
陈传席: 苏高宇的现代性并非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而是从传统内部生发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题材与功能的拓展。他不仅画传统文人题材,还将艺术与乡村振兴结合,做了很多新的尝试,搞了很多特色产品的包装设计。这种“以画笔赋能乡土”的实践,让传统大写意走出书斋,回应了社会现实需求。二是人文精神的当代诠释。他的画作中,传统花鸟被赋予现代意义。例如,他在《荷塘清趣》中画了一只呱呱大叫的蛙,在题记中调侃“尔不鼓噪,尚不失青蛙本色,若自吹自擂,则蛙亦不似也”,以物喻人,让人在忍俊不禁中思考人生百态。三是艺术语言的“返璞归真”。他主张“漫步式创作”,反对急功近利的创新,强调在传统中沉淀。其笔墨看似守旧,实则通过书法用笔的强化与诗性空间的营造,为写意画注入了一种沉静而深邃的现代美学气质。
蒋蒲英: 请您对苏高宇进行综合评价。
陈传席: 苏高宇的艺术之路,是敬畏与修为的合一。敬畏传统,让他守住中国画的文脉根基;修为人生,则让他的画作始终饱含对土地与生命的赤诚。这种“守正”而非“守旧”的创作态度,恰是传统艺术在当代焕发生机的关键。
蒋蒲英: 您对苏高宇未来的创作有何期待?
陈传席: 期待他在三方面深化:一是创造题材的乡土深耕。进一步挖掘湘西文化符号,如巫傩仪式、民俗图腾,赋予大写意更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二是理论的体系化。将散见于文章的艺术思想系统化,构建大写意当代发展的理论框架。三是尝试进行跨文化对话,提升绘画境界。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探索东方写意精神与全球艺术语境的对话,如黄宾虹晚年“浑厚华滋”般的境界升华。
来源:湖南文联
编辑:黄文成股票配资知识网首选
发布于:湖南省辉煌优配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